粤派学者讲坛|卢建红副教授主讲中文系(珠海)粤派学者讲坛第二讲

Body
2020年11月11日晚7点,粤派学者讲坛第二讲于海琴6楼A631室举行。讲座题为“乡愁与认同——现代中国文学的乡土书写”,由来自广东财经大学的卢建红副教授主讲。中文系(珠海)系主任朱崇科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座。
卢建红副教授任职于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,北京大学访问学者,中国鲁迅研究会会员。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现代文学、世界华文文学。在《中山大学学报》《现代中文学报》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,出版专著《乡愁与认同》(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2020)等。
卢教授首先对其今年刚出版的著作《乡愁与认同》进行了介绍,并阐述自己对此论题的长期思考。卢教授讲道,他对于“乡愁”论题的思考,起源于读书时对于沈从文的兴趣。从故乡书写的主题出发,逐渐意识到“乡愁”这一关键词的重要性。他认为,“乡愁”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或情结,而是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。近些年来,“乡愁”一词逐渐得到公众的关注和热议,但并没有被理论化而进入学术视野。“认同”一词在社会学、人类学等学科领域,被长期讨论,但在文学领域却少被触及。他认为,从这两个关键词出发,可以引导我们深入对于现代中国文学中乡土书写的认识。
卢教授进而阐述了他对现代中国文学中“乡愁”表达的理论思考。他认为,“乡愁”对于中国文学和文化,具有“准宗教”式的重要意义。然而,与古典意义的乡愁相比,现代的“乡愁”,有其特别的内涵:古典乡愁更多是一种情感、情结与情绪,而现代乡愁则是现代性的产物。二者的区别,在于“故乡”在自我认同中的作用与意义。他认为,现代“故乡”包含独特的心理维度、情感维度、话语维度和认同/归属维度。简言之,现代文学中的“故乡”,成为帮助现代人自我建构的重要他者,呈现出传统与现代、时间与空间之间的互动。另外,他认为,“乡愁”与“怀旧(nostalgia)”不同。“怀旧”的立足点是过去,而“乡愁”的立足点则是现在,“怀旧”中客体(“过去”)完全驯从于主体,没有变化,而“乡愁”则凸显了主客体之间的距离,一种反思和批判的距离。“怀旧”是主体意愿的单向投射,而“乡愁”则是主客体双向、互动的过程,是一个修正乃至重新建构主体的过程。“怀旧”以过去为“黄金时代”,而“乡愁”则以“过去”为源泉,以背对“未来”的姿态指向“未来”,具有“超越性(希望)”的维度。通过这些概念的比较,卢教授阐述了“乡愁”在其理论阐述中的独特内涵。
接着,卢教授阐述了“乡愁认同”的概念。他认为,乡愁是一种文学话语、认同话语,并成为现代中国认同的重要途径。“乡愁认同”有反思型、肯定型、想象型三种路径,呈现出自我认同、民族/国家认同、文化认同、家园认同四个方面的维度,并且表现为回忆、想象、抒情等形式。在现代文学中,鲁迅是表现“乡愁”认同的开端,在他的作品中,呈现了故乡作为“母性”色彩的受难和救赎。循此而往,沈从文、废名、师陀、萧红,都从不同角度发展了鲁迅对于“乡愁认同”的书写。在当代作家中,莫言、徐则臣、甫跃辉、双雪涛等,进一步延续了现代作家们对“乡愁认同”的表达,展开对这一主题的丰富书写。而在台港暨海外华文作家中,陈映真、白先勇、李永平、黄碧云等,则成为卢教授考察“乡愁认同”在大陆之外流变的重要对象。最后,卢教授也尝试回应了新的社会思潮和社会变化,如全球化的趋势、网络的“去地域/地方化”以及后现代思潮对“乡愁”的质疑和解构等。
朱崇科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,他指出卢教授的讲题在诸多方面富有启发意义,并阐述了自己对陈映真、白先勇、李永平等作家笔下“乡愁认同”书写的认识。与会同学也积极参与讨论,就鲁迅小说中的抒情性所表现出的与古典“抒情”之断裂的内在逻辑,以及如何理解现代“乡愁”中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等问题,与卢教授展开充分探讨。讲座在师生热烈的讨论中落下帷幕。
文|王治田 图|梁馨月
初审:马峰
审核:朱崇科 陈彪
审定发布:郑华